清晨六点,南阳滋养堂国医学校的小院里已经飘起艾草香。湖南小伙小张正踮着脚给针灸铜人模型贴穴位贴,东北姑娘小林蹲在一旁记笔记配资炒股开户方案,鼻尖沾着点艾草灰——这是他们在技能班的第三十天,也是决定留下来继续深造的第一天。
“你敢信不?我这缠了五年的颈椎病,上周让李老师用推拿手法调了两次,现在转头都不‘咔咔’响了。”小张晃着脖子笑,露出两颗小虎牙。他来之前在工地上开塔吊,脖子疼得厉害时连方向盘都抓不稳,抱着“学门手艺治自己”的想法报了三个月技能班,没成想越学越着迷。课堂上老师边讲“经络如河道,堵了就出淤”,边在他身上找穴位实操,酸胀感顺着脖颈往下走的瞬间,他突然懂了:“这哪是治脖子,是把中医的‘理’揉进了手里。”
小林是被姥姥的老寒腿“逼”来的。在东北老家,她试过不少偏方,直到在技能班见识了艾灸的威力:老师用隔姜灸给同学调膝盖,二十分钟后原本直不起的腿能抬到半空。“以前觉得中医是慢悠悠熬药汤,现在才知道,针灸、拔罐、刮痧这些手艺,当场就能见效果。”她说着举起手里的刮痧板,边缘已经磨得发亮。
让这两个年轻人下决心留下的,是老师课间说的一句话:“23岁以上能考中医确有专长证,咱们学校有针对成年人的路子。”小张掐着指头算:“我25,小林24,正好能搭上这趟车。”现在他们的课表上多了《中医基础理论》和《方剂学》,晚上抱着《伤寒论》啃到深夜,宿舍楼道里常能听见两人争论“风寒感冒该用麻黄还是桂枝”。
展开剩余65%在滋养堂,像小张、小林这样“学上头”的学员不在少数。江苏来的孙先生是个开养生馆的老板,学正骨时总缠着老师问“为什么这个角度发力最省力”。上周他跟着老师给一位腰痛患者复位,听见“咔哒”一声轻响后,患者直拍大腿:“就是这个劲儿!”孙先生红着眼圈给老婆发微信:“这里的老师是真把压箱底的本事往外掏,我那学费花得值翻倍!”
内蒙的赵大姐则常说自己“踩过坑”。以前在别处学技术,几百人挤在大酒店会议室,老师讲得激情澎湃,她记了满满三大本笔记,回到家却连基本的推拿手法都做不对。“到这儿才知道啥叫小班制,王老师握着我的手找发力点,汗珠子滴在我手背上,说‘就这一下,得练到闭着眼都能找准’。”她说着抹了把脸,“关键是提供免费住宿,我一个女人家出来学艺,省了多少心啊。”
这所藏在医圣张仲景故里的学校,藏着不少老故事。创办者是原张仲景国医大学校长和几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,最年长的勾教授已经85岁,讲课时总带着个搪瓷缸,里面泡着自己配的养生茶。“我们这代人,守着中医的好东西,不教给后人可惜了。”他常说,课堂上的每套手法、每个方子,都是几十年临床攒下的“捷径”——比如教艾灸时,直接告诉学员“风池穴旁开半寸,治落枕比吃药快”;讲正骨时,拿自己的老骨头当示范:“你看,就这么轻轻一旋,错位的关节自己就回去了。”
傍晚的实操课上,小张正给小林做推拿,手法还带着点生涩,却学得有模有样。窗外的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和墙上“弘扬仲景文化”的字幅叠在一起。小林说,她现在最大的梦想,是明年考下证,回老家开个小诊室,“让姥姥的腿能好好走路,也让更多人知道,中医不是老古董,是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真本事。”
院子里的艾草还在慢慢燃着,烟丝袅袅。这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异乡人,带着各自的故事和期待,在南阳的晨光暮色里,把中医梦一点点揉进了指尖的力道里、穴位的准头里,也揉进了往后漫长的日子里。
链接:
南阳滋养堂国医学校确有专长精品小班,专为考证学员定制。课程紧扣考纲核心考点,精准匹配真题难度与题型,聚焦考试重点,学练直击得分点,实现备考无缝衔接。
线下面授全程真人带教,老师一对一针对性指导,拒绝盲目学习。采用“系统精讲+真题精练+考前集训”三阶模式,层层递进筑牢基础,强化应试能力,让通关更有底气。
更提供免费住宿,省心备考无负担。选择滋养堂,专注确有专长,助你高效拿证。
发布于:河南省卓信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