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合法配资平台排名
\n现代化新重庆“含绿量”有多高?8月12日,2025年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重庆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,由央媒和市级媒体组成的媒体采访团将陆续走进16个区县,挖掘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典型案例,奏响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“最强音”。
\n上游新闻推出《活力中国调研日记》系列报道,及时捕捉呈现调研采访中发现的有益经验、有效做法和亮点成就,充分展示重庆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的生动实践。
\n中华村现状。
\n8月16日,2025年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重庆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。
\n九年前,这里还是机器轰鸣、碎石遍地的矿坑;如今,绿树成荫的果园环抱着错落有致的建筑群,游客的欢笑声取代了开山的炮响。
\n看到曾经的废弃矿山开出“生态致富花”,央媒纷纷点赞重庆走出了生态旅游发展“新路”!
\n这场蜕变,源于贯彻落实“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”,北碚区政府引导鼓励关停矿山,当地业主也积极响应,关闭家族矿山,修复绿水青山,并在伤疤上种出“金山银山”。
\n关矿
\n让矿山重生
\n如今的果园。
\n中华村的土地贫瘠,却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资源。
\n今年47岁的周松是土生土长的北碚静观人,2001年,周松父亲周长艺在中华村流转了几百亩山地,开启了采石事业。
\n“矿山靠人工采石,生产效率低,钱赚得少,还辛苦。”心疼父亲的周松,先后在2007年和2011年两次对矿山进行机械化改造。
\n效益提升的背后,是更触目惊心的生态创伤——山头被挖掉大半边,形成近300亩的裸露矿坑,矿区周边的农房、农作物常年蒙着一层灰土。
\n2016年,当地为了保护生态,开始引导矿山、采石场等有序关停。在采矿证还未到期、砂石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,周松毅然说服父亲将矿山关闭。
\n周松看着满目疮痍的山头,心里不是滋味,“我们从村民手里流转土地时,这里还是个绿油油的山坡。如今要把土地还给村民,却不是当初的模样了。”
\n尽管当时周松只需在矿山上种植易成活的刺桐树,就能拿回100万元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,但他却做出了更大胆的决定:让矿山重生。
\n复绿
\n向石缝要生机
\n如今的矿山。
\n“矿山上种树,比开矿还难。”周松弯腰捧起一把泥土解释道,这里的土层很薄,他和工人们将过去开矿刨掉的土一一回填,又从周边建筑工地运来弃土,一点点将土层垫厚;有了土层,但土壤没有肥力,他又买来有机肥,填在每个果树穴坑的底部,所用的肥料比平常的土地多出一倍;开矿形成的梯级悬崖,早已寸草不生,他用挖掘机将土壤一点点运上去,硬是在悬崖的梯道上种满了果树。
\n几年间,两万余株桃树、李树在矿坑扎下根,矿山变青山,矿区变景区。“春天可以来赏花,夏天可以来摘果,经济价值有了,生态环境也修复了。”周松告诉记者,矿山修复的过程中,他们也慢慢地从栽花种树到想办法把客人留下来。
\n“当初修房时,就是为了养老自住,没有想过要做民宿。有一次,朋友们来这里玩儿,说这么大房子自己住,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就产生了办民宿的想法。”周松说道。
\n村里的新面貌。
\n2020年,周松聘请知名设计师打造“既白”民宿。同年,为助推北碚区乡村振兴,北碚区交通运输委围绕“交旅结合、景城一体、居者舒适、游者愉悦”的总体目标,对西山环线旅游公路进行提档升级,完善了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,同时中华村的上山公路建成通车。游客从重庆市江北机场到中华村山顶的“既白”民宿只需1小时左右的车程。从2020年7月试营业以来,前往“既白”民宿的游客络绎不绝。
\n民宿被取名为“既白”,源自苏轼“不知东方之既白”的意境。周松抚过石墙解释:“这既是对赤壁夜游的致敬,更是我们投身乡村再造的写照。”
\n共生
\n绿浪里的金山
\n民宿环境。
\n2020年7月开业的“既白”民宿,成为撬动乡村活力的支点。2023年,“既白”民宿获评全国甲级旅游民宿。如今,“既白”民宿旺季入住率稳定在45%以上,去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。
\n乡村正在多种力量的共同驱动下焕发新的生机。例如转变就业方式,矿山老员工喻云富带领村民组建果园管护队,月均收入3500元。“既白”民宿吸纳了近30名村民在此务工,其中不少是过去采石场的老人。
\n产业链延伸——在中华村,周末集市的出现,让周边村民的自家“土货”有了就近销售渠道,带动周边村民每年增收30万元。中华村合作社新建小米加工厂,将静观特色糯小米、小米酒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成精品伴手礼,2024年销售额达36万元。
\n环境改变后的特产。
\n北碚区生态环境局还在中华村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,对周边生产、生活废水进行集中处置,处理能力达20吨/天。北碚区生态环境局还以EOD模式破解环境治理资金困境,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反哺乡村旅游,“既白”民宿就是“民营资本EOD模式”的典型样本。
\n周松翻开规划图:“下一步,我们将发展民宿产业集群,种植更加适应市场的农产品,并向游客提供更加完整、丰富的度假产品,让生态效益持续转化。”
\n活动现场。
\n记者手记>>
\n人越来越多,环境反而更好
\n如今,从“既白”民宿观景台望去,各类果树已初具规模,矿坑修复区已种植经济果树250亩。曾经裸露的灰白崖壁爬满藤蔓,光伏板折射着阳光,山路上满载土特产的车辆往来穿梭。
\n环境越来越好,越来越热闹,这是大自然与村民都渴望的发展方向。
\n如今,通过村集体与民宿业主合作共建项目,在周边改建了两处多功能乡村驿站,与“既白”民宿将餐饮娱乐与住宿休憩进行功能分区,让二者业态互补又相辅相成。通过加强产业融合、形成群落经济、延长产业链条、促进多元消费,实现乡村民宿持续发展。
\n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实习生 叶宇航 摄影报道合法配资平台排名
卓信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